造林绿化是功在当代、利在千秋的事业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高度重视国土绿化,多次强调要“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”,并连续13年参加首都义务植树。今年4月3日,习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再次强调,“植树造林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一环”,“绿化祖国必须坚持扩绿兴绿护绿‘三绿’并举,推动森林水库、钱库、粮库、碳库‘四库’联动”。在习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,中国绿色版图正不断扩大,不仅筑牢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屏障,更让亿万群众真切感受到天更蓝、山更绿、水更清的幸福生活。新时代新征程上,我们必须继续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,锲而不舍、久久为功,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,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、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。
一、深刻认识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的重大意义
国家林草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welcome美嘉体育,,2024年我国完成营造林444.6万公顷,森林覆盖率超25%,森林蓄积量超200亿立方米,治理沙化、石漠化土地278.3万公顷,实现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持续“双减少”,已成为全球增绿最快最多的国家。同时也要清醒看到,我国总体上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、生态脆弱的国家,林草资源总量仍然不足,质量效益还不够高。只有坚定不移践行绿色发展理念,弘扬生态文化welcome美嘉体育,,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,才能让祖国大地更加绿意盎然、生机勃发。
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。习深刻指出,“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”,“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,是国家、民族最大的生存资本,是人类生存的根基,关系生存安全、淡水安全、国土安全、物种安全、气候安全和国家外交大局”。森林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生物群系,其生物量占全球陆地生物量的80%,碳储量约为生物量的40%,具有重要的生态调节、物产提供、文化供给、支持功能等生态服务功能。草原占我国陆地面积约三分之一,虽然生物量不如森林巨大,但草原的生态服务功能与森林相似,草原土壤也具有较大规模的碳储量。由此可见,森林和草原是“山水林田湖草沙”系统治理的主要支柱,也是生态保护、修复和建设的重要支撑。只有从“林草兴则生态兴”、“生态兴则文明兴”的战略高度,充分认识林草事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,努力推动森林草原资源总量持续增长、质量稳步提高,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、稳定性、持续性,才能逐步实现美丽中国的美好图景。
发展绿色生产力的重要举措。习指出:“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,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。”绿色生产力要求在发展中以生态、资源、环境等要素为核心,通过新一轮绿色技术革命实现生产力形态的跃迁,高绿色附加值成为其重要的产品标识。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,厚植绿色生产力的质量底色,通过提升“含绿量”,赋能“含金量”,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。从通过森林经营提高固碳能力的浙江安吉,到首创国有林场差异化激励管理的福建三明,从富藏热带雨林的海南岛,到筑牢北疆绿色生态屏障的内蒙古,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积极弘扬生态文明价值理念,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,大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,林草资源总量和质量不断提升,生态优势更好地转化为经济效益。增绿就是增优势、护林就是护财富,2024年全国林草产业总产值达10.17万亿元,已形成木竹加工、森林食品、林下经济、生态旅游等4个年产值超万亿元的支柱产业。实践证明,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,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,不仅让绿水青山变现为看得见的金山银山,更为绿色生产力注入强劲动力。
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求。环境就是民生,青山就是美丽,蓝天也是幸福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,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最基本的期盼和向往。40多年来,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投身义务植树,齐心协力、锲而不舍,取得显著成效。森林生态安全屏障不断筑牢,环境问题日趋改善,大气污染、沙尘暴、土地荒漠化等问题得到有效治理。城市绿化浸润人心,目前我国已建成212个国家森林城市,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.69%,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.65平方米。“推窗见绿、出门入园”的美好愿景逐渐成为现实,森林“四库”作用进一步彰显,林草产业成为人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,森林和草原也成为人民群众重要的食物来源地。如今,我国森林食物产量超2亿吨,成为继粮食、蔬菜之后的第三大重要农产品。良好的城乡人居环境、高质量的林草生态产品是人民群众的共有财富,人民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日益提升。
二、准确把握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的根本遵循
习强调,“推进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,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”,“因地制宜,科学种植,加大人工造林力度,扩大森林面积,提高森林质量”,“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”。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供了根本遵循。
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、质量优先。习指出,“要着力提高森林质量,坚持保护优先、自然修复为主,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、质量优先”,“要更加注重‘提质’,优化林分结构,搞好森林经营,同步提升草原生态质量”。虽然我国人工林面积全球第一,但我国森林资源的家底还不够厚实。从总量来看,我国森林覆盖率与全球31%的平均水平还有差距,人均森林面积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约30%;从质量上看,我国森林平均每公顷的蓄积量为95.02立方米,约为全球平均水平的69%,加之树种树龄结构不够合理、部分人工林种单一而受到病害虫害威胁较大等等,林地生产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。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,从追求数量为主转向质量和数量并重,倡导森林可持续经营,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,培育稳定、健康、优质、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,充分发挥森林的经济效益、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。
坚持以水定绿。水资源是生态保护修复和国土空间绿化的基础性约束条件。以水定绿,是在水资源刚性约束下,坚持系统观念,尊重和顺应自然,按照“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”理念,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,遵循林草等绿化资源与水等其他生态要素一体共生的规律,特别是水资源对造林绿化的重要影响作用,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作为生态建设和城乡绿化的前提和基础,形成可持续的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和国土空间绿化模式。充分考虑造林地的地域特点、土地结构、空间结构、承载能力等条件,特别是要把水资源作为重要的限制因素,综合考虑降水、地表水、地下水等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和承载能力,科学安排绿化用地用水,坚持以水而定、量水而行,宜林则林、宜草则草、宜荒则荒。
坚持全社会共同参与。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。习强调,“要广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,每人植几棵,每年植几片,年年岁岁,日积月累,祖国大地绿色就会不断多起来,山川面貌就会不断美起来,人民生活质量就会不断高起来”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们始终坚持国土绿化成果由人民共享,致力于满足人民需要、回应人民期盼、改善人民生活。当前welcome美嘉体育,,我国生态旅游持续升温,2024年游客量达27.6亿人次。走进森林、拥抱自然成为城乡居民触手可及的生态福利,人民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城乡绿化成果。生态文明建设为了人民,造福人民,更需要依靠人民。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、建设者、受益者。尊重群众首创精神,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植树造林,把义务植树与乡村振兴、森林旅游、自然教育、公益项目等有机结合,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,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。
坚持系统观念、统筹规划。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。习指出,“要统筹森林、草原、湿地、荒漠生态保护修复,加强治沙、治水、治山全要素协调和管理”。森林和草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,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、战略性作用,同时又与林区、山区、沙区、牧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,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。林草兴、生态兴、文明兴,形成了一个严密的逻辑链条。科学开展国土绿化,必须坚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,抓住植树种草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关键节点作用,坚持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并重,统筹协同推进降碳、减污、扩绿、增长,切实增强系统性、整体性和协同性,全方位、全地域、全过程推动美丽中国建设。
三、积极探索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的实践路径
近年来,我国全面实行造林绿化任务带位置上报、带图斑下达等有效措施,坚持走科学、生态、节俭的绿化发展之路,推动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。新征程上,积极探索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的实践路径,切实解决突出问题,争取一年干得比一年好。
抓好重点区域,锲而不舍推进“三北”等重点工程建设。习指出:“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,深入推进‘三北’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,事关我国生态安全、事关强国建设、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。”三北地区是国土绿化的主战场,要把更多力量集中到“三北”工程建设上来,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,因地制宜、因害设防、分类施策,推进“防风、阻沙、控尘”一体化治理,重点打好黄河“几字弯”攻坚战,科尔沁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,河西走廊—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等三大标志性战役,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。在此基础上,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、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、草原生产能力提升工程、林草产业提升工程等,全面推进森林和草原的可持续经营。
增强科技赋能,加快林草科技创新和高水平人才培养。强化林草核心科技攻关,加大研发林草业新技术、新装备、新工艺和新模式,提升林草先进技术创新水平和成果转化效率。推动现代技术与林草产业链深度融合,加强现代育种和种业生物技术、林木和草地培育新技术的应用;大力推进自动化、智能化的机械设备在资源监测、防沙治沙、林草培育、林草产品采收加工中的开发应用;积极探索林草业使用人工智能、具身装备、数字技术、低空技术等新质生产力的路径。加强林草相关学科建设和高水平人才培养,创新林草业科技人才、创新人才、领军人才的培养模式,鼓励校地政企协同攻坚,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林草业科技创新联盟,夯实推动林草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支撑。
深化制度改革,为推动林草事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。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、稳定性、长期性问题。抓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搭建好制度框架,抓好制度执行。习强调,“更加注重兴业,多用改革的办法用活林草资源,壮大林草产业”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,着力完善产权制度、经营管理模式和投入机制,培育新型经营主体,引导社会资本进山入林。发挥好林长制作用,建立健全林长制组织体系、责任体系、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,探索以林长制为统领的“多长合一”综合监管体系。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,建立国家公园、公益林等重要区域和特殊领域的生态保护差异化补偿制度,建立林草湿荒保护修复成果巩固长效投入机制。发挥制度协调效能、强化监督考核,严厉打击毁林毁草、侵占保护地等行为,提高森林草原防灭火能力建设,强化有害生物防治和野生动物致害防控,用最严格的制度、最严密的法治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、牢牢守住安全底线。
强化宣传教育,倡导人人爱绿植绿护绿兴绿的文明风尚。全民义务植树是推进国土绿化的有效途径,是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载体,是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活动。坚持全国动员、全民动手、全社会共同参与,坚持为人民植树、为群众造福,坚持大地植绿、心中播绿,广大党员干部带头履行植树义务,倡议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国土绿化事业,推动以“互联网+全民义务植树”为载体的融合发展,营造爱绿植绿护绿兴绿的浓厚氛围。坚持开展形式多样的义务植树主题宣传活动,积极传播生态文明理念,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、右玉精神、八步沙精神等一批林业精神,宣传国土绿化事业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,提高全民爱绿植绿护绿兴绿意识,不断凝聚国土绿化的全民力量,共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。
(作者: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,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智库研究员)